Pages

2012年11月16日

[ Headphone ] 新玩具:Razer Tiamat 7.1 耳機 使用兩日後的心得

KAVEvTIAMAT
由於對多聲道有偏好,加上環境不適合使用喇叭,而且因為遊戲的需求,所以希望麥克風是與耳機連接的(這樣才能確保任何時刻都能正確的收音,又可以避免呼氣聲干擾)。不愛無線,因為需要充電。也不愛虛擬多聲道,偏好真實多單體的多聲道耳機。

因應電競需求而生的耳麥很多隻,但是這些電競耳麥是「實體多單體多聲道」的確很少。上一隻服役的是 ROCCAT KAVE 5.1。

2011 年 8 月 Razer 發表 Tiamat 7.1 的消息之後,就一直等著這隻耳機。從原本說去年聖誕節上市,後來改口說延期到今年(2012)年一月上市,之後一延再延,終於在今年九月十月開始販售了。真的必須說這是一年的等待啊…

規格比較

ROCCAT Kave 5.1
Razer Tiamat 7.1
單體
八單體:每邊耳機各有四個單體。分別是
中央聲道
前聲道
後聲道
重低音
十單體:每邊耳機各有五個單體。分別是
中央聲道
前聲道
環繞聲道
後聲道
重低音
線控
  • 可控制整體音量
  • 可個別控制各聲道音量
  • 一鍵麥克風靜音
  • 一鍵耳機靜音
  • 可控制整體音量
  • 可個別控制各聲道音量
  • 一鍵麥克風靜音
  • 一鍵耳機靜音
  • 一鍵 7.1 / 立體音(雙聲道)切換
  • 具有輸出埠,可以一鍵將音訊轉由輸出埠輸出。
麥克風
可拆卸外接式 收納式
前聲道
單體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14 ± 3dB
直徑:40mm
阻抗:32Ω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23 ± 3dB
直徑:30mm
阻抗:32Ω
環繞聲道
單體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20 ± 3dB
直徑:20mm
阻抗:32Ω
後聲道
單體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14 ± 3dB
直徑:40mm
阻抗:32Ω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20 ± 3dB
直徑:20mm
阻抗:32Ω
中央聲道
單體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14 ± 3dB
直徑:40mm
阻抗:32Ω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23 ± 3dB
直徑:30mm
阻抗:32Ω
重低音
單體
頻率響應:20 ~ 100Hz
直徑:30mm
阻抗:32Ω
頻率響應:20 ~ 20,000Hz
靈敏度@1KHz:116 ± 3dB
直徑:40mm
阻抗:16Ω
麥克風
頻率響應:20 ~ 18,000Hz
靈敏度@1KHz:-36dB
頻率響應:50 ~ 16,000Hz
靈敏度@1KHz:-36 ± 3dB


(個人主觀上)Tiamat 7.1 較 KAVE 5.1 優異之處…

Tiamat 7.1 延遲了這麼久才上市,如果沒有一些比較優異的設計,應該會讓我換的捶心肝吧。來談談個人覺得 Tiamat 7.1 優於 KAVE 5.1 的地方:
  1. 麥克風。KAVE 的麥克風是可拆卸式的。雖然說不想用麥克風的時候可以拆掉,但是拆拆裝裝的又怕久了會接觸不良。Tiamat 的麥克風則是收納式的。不用時可以收納在左耳耳罩中,要用的時候再抽出來即可。對我而言這樣是比較好用。放置耳機的時候不用擔心麥克風會勾到什麼或是被什麼勾到。

    但是 KAVE 的麥克風有一點個人覺得比 Tiamat 好:KAVE 的麥克風整隻幾乎是軟管,而且調整起來不費力,因此可以調整到覺得很合適的位置。但是 Tiamat 的麥克風只有前段是軟管,而且目前使用上,感覺可調性比 KAVE 差很多。
     
  2. 重量。網路查到的 Tiamat 7.1 重量是 340g (0.77lbs);但是查不到 KAVE 的數字。個人使用上,覺得 KAVE 應該有 600g ( 1.32lbs )。長時間配戴 KAVE 真的不太舒服。而且 KAVE 的舒壓裝置可能需要重新設計。那個紓壓裝置無法減少重量帶來的不適。也許是習慣了 KAVE,現在配戴 Tiamat 覺得非常的輕鬆舒適。
     
  3. (很個人的主觀)Tiamat 的線用的是編織外層,外觀跟觸感都比 KAVE 的塑膠外皮來的好。
     
  4. Tiamat 的耳罩可以更換。這點實在太~~~吸引我了。KAVE 的耳罩不能更換。用久了不但不好清潔,而且蒙皮會有剝落的一天,只是什麼時候到來罷了。
     
  5. Tiamat 的線控盒有一個輸出埠(需要使用附上的專用線)。可以將專用線接上另外一組 7.1 的系統(音響組合或是另外一組耳機),然後只要按下線控盒上面的切換鍵,就可以將音效直接轉往該輸出埠,從外接的那組系統發聲。

覺得 Tiamat 7.1 還可以改進的地方…

Razer 真的是…該怎麼說。它很努力的塑造品牌的價值,在外觀上也很下功夫,甚至會有一些驚人之作(例如 Naga)。可是 Razer 的產品總會在一些小地方讓人覺得「都花這麼多錢買你的產品了,為什麼你要在這種地方省錢」?就像是為人詬病的滑鼠的微動開關一般。

KAVE 拆開包裝時,可以看到除了 USB 接頭以外,每一聲道的接頭都有套上一個保護套。不但可以保護接頭避免刮傷,也可以避免接頭氧化。但是 Tiamat 卻沒有這樣的設計。直接看到接頭這樣外露,感覺就是 low 了一點。而且考慮到也許有人應用的環境沒有 7.1 只有 5.1,如果有保護套,在升級到 7.1 之前,就可以保護環繞聲道插頭。可是 Tiamat 沒有附上接頭保護套!

Tiamat 雖然有附上兩個耳罩外殼,而且裝上去很方便:因為使用四個小磁鐵固定的。但是這個「便利措施」反而影響了我使用外罩的意願。因為如果需要調整耳機的時候,那個外殼常常會因為我的手一施力就剝落。重複幾次後,我就不耐煩的把外殼拿下另外收起來了。


線控盒的部分,雖然音量跟每個按鈕都會發光, 方便使用者迅速觀察使用。但是…

這張圖片,上面的小旋鈕就是用來調整對應各個聲道用的。先用旋鈕切換到要調整音量的聲道,然後再用下面的大旋鈕調整音量。

圖片看起來似乎會發光,可是我手上這組,圖片中那一條一條細細的,指向各個聲道文字的綠線,實際上是不會發光的。加上旋鈕本身也不發光,旋鈕上僅有一個塗成綠色的凹痕用來指示現在正處於哪個聲道。所以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中,必須很靠近線控盒,才能看清楚現在是哪個聲道,再進行調整。

KAVE 5.1 在蒙眼定位測試中,我可以很清楚的分辨現在是哪邊哪個單體在響應。可是手上這組 Tiamat 7.1,說實在的,在預設的調整下,環繞聲道跟後聲道的差異很小,不如其他聲道明顯。但是由於這隻 Tiamat 7.1 才使用第二天而已,也許跑幾天之後跑開了就好了。



沒有留言: